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部概况 > 发展规划 > 正文

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9-09-01  发布者: 点击阅读数: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二个五年,也是进一步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品牌打造、效能提升”四项战略谋划,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为了全面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按照国家、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体育工作的新要求,体育部依据国办发【2012】5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武汉工程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草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体育部“十二五”时期(2010-2015年)主要建设成绩

1.教职工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工作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体育部党政以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各类文件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举行了体育部三届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开展了“创先争优”、“两访两创”、“三抓一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组织教职工参加学校排舞比赛,获得全校第一名。积极参加学校四十周年校庆、庆祝体育部成立十五周年活动,召开了5次体育部教职工大会,成功申报校级党建课题《构建体育工作下基层的学习、服务和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研究》等。

2.师资队伍不断加强

  “十二五”时期,通过在职培养、高学历人才引进,组建《大学体育公共基础课配套改革教学创新团队》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创新团队》等措施,使体育部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教师39人,管理干部1人,场地工人1人。教授7人(增2人);副教授20人(增6人);讲师9人,助教3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25人,博士2人(增1人)。目前体育部教师的高职称比例已经达到68.42%。 

3.体育学科建设有所突破

   根据体育部学科发展特点,组建了学校《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创新团队》。2015年6月,承办了全国《创新与融合-全国体育场馆学术研讨会》。2015年,在学校和管理学院积极支持下,《体育管理》通过校设二级学科评审。

4.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体育部自成立以来,坚持抓教学这一根本不放松,通过体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修订体育教学大纲与计划,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制定体育课程教学规范等措施,不断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总要求,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按照“调学时、明内容、转方式、改方法、显名师”的思路,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改革设计与实施。通过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施、考核评价、课程管理等全方位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体与主导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四结合一全面”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具体采用“课内+课外、主讲+聘请、线上+线下、平时+期末”的教学组织形式,全面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2)积极加强“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为了贯彻学校大文科发展战略规划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精神,实现体育部由单一公共体育教学单位向专业教学与公共体育共同发展转型,结合学校与体育部学科基础优势和现有师资条件,在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中设置了“体育经济与管理”方向,体育部负责“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特色明显。长期注重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春华”、“秋实”、“龙腾”、“虎跃”为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比赛。根据学生需求,学校健美操、桥牌、户外运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项目蓬勃发展。在“121工程”建设中,设立了学校体育俱乐部联盟,鼓励学生成立以运动项目为主的各类俱乐部,自行管理和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和活动。体育教师深入各俱乐部指导日常活动,并做好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工作。 

  4)学生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十二五”期间,运动队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我校健美操、桥牌、定向越野等项目已位于湖北省高等学校体育竞赛水平前茅,为学校争得荣誉。2011年,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被教育部批准为高水平运动队(健美操)建设合格学校,并开始连续招生。目前,我校《健美操高水平运动队》和桥牌队在国际、国内及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2010年,学校桥牌队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桥牌锦标赛(女子青年组)比赛中获铜牌。2012年9月,在天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7名桥牌选手和2名健美操选手,参加了桥牌男女团体、男女双人及健美操六人操的比赛,获得了桥牌男、女团体银牌及女子双人赛银牌和健美操六人操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获湖北省代表团领导的亲自接见与赞扬。同时,桥牌队获大运会组委会颁发的“精神文明运动队”荣誉称号。

  5)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成效显著。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武汉工程大学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管理规定》(校发【2009】36号)文件精神。学校建立了由体测、科研、教学和训练等教师组成的体育改革数据信息工作组,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为依据,每年向学校各学院公布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按年级、学院、男女,将学生的身体形态、力量、速度、肺活量等数据排名。由此检验体育教学和群体工作和各学院学生群体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效果,形成体育工作压力,促进体育工作向前推进。通过近三年来的体育改革,对学生体育改革前后的体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各项身体平均评价指标显著提高,测试合格率比改革前提高7%。由原来的90%提高至97%。通过对校医院参加改革前后学生的体检患病数据对比分析,学生的患病就诊率由15%下降至10%。学生体测工作已经成为学生评优评先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形成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与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科学研究工作上台阶

“十二五”时期,体育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项,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省部级社科基金2项,湖北省教育厅课题5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3项,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主编各类教材10余部。 圆满完成2012-2014年院系目标责任制考核的纵横项科研经费目标,经费入账达到80万。

6.国际化交流开始起步

体育部积极向国际化交流方向发展,选送2名教师参加出国外语培训,其中1人获得国外高校出国进修名额。选派外语水平较好的教师为我校国际交流学生教授体育课程。2015年8月,承办了第九届中日韩大学生登山交流活动校园定向越野比赛,获得中日韩三国师生好评。

7.体育场馆设施逐步改善。学校在原有2个标准田径运动场(含足球场);一座含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健美、游泳池等多功能的体育活动中心;1个体质健康测试室。室外有20个篮球场,15个排球场,4个网球场,多片室外体育健身路径的基础上,2013年,对室外篮球场进行了改造。2014年,新建高尔夫球教学场地及户外大型拓展基地,改建体育综合训练馆。体育场(馆)建筑面积达100000㎡平方米左右,基本达到国家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要求,有效的保证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二、体育部“十二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热情不高,高水平研究成果较少。团队、学科建设方向不明、核心领军人物缺乏。

2.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场地条件较差。

3.学校体育特色不鲜明,不能很好的开展社会服务。

   三、体育部“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秉承“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发展为驱动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导下,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目的,突出《大学体育》教学中心工作,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紧紧抓住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两个重点,以提升教师专业及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现《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上台阶,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有成效、有突破。扩大体育部的社会服务影响力,开创特色鲜明的学校体育工作新面貌。

(二)主要目标:“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加强《大学体育》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争创省级教学成果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结合学校工程与化工特色,凝练适合工程与化工和体育相结合的专业和学科特色,找准突破口,实现学科建设新平台。按照《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申报条件,组建3个学科方向团队,争取实现硕士点建设“零”的突破。按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申报条件,组建四个学科方向团队。争取成功申报1项国家基金项目。教职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依法治体、依章办事进一步落实,民主管理、公平公正、部务公开、教师成长、和谐发展进一步得以体现。将体育部建设成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承担学校体育管理与教学双重职能,适应体育社会服务,具有鲜明体育文化特色的二级教学单位。

  (三)主要任务

1.认真贯彻执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严格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调动现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升团队质量,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3.加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学生喜欢,积极参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师资力量建设,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体育科研,力争实现体育专业、学科建设“零”的突破。体育科研紧密围绕体育一级学科建设进行。“十三五”时期,将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1)、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建设达到目标要求;民族传统体育学(040304)团队建设成员稳定。将体育教学045201)、运动训练045202)、社会体育指导045204)方向建设达到目标,竞赛组织(045204)方向团队成员建设稳定力争申报成功国家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积极建设一个体育社会服务平台;

5.构建服务高端就业需要的校园休闲特色群体活动体系,加强《健美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升学校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宣传;

6.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研究工作,构建人体健康研究平台,有效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7.加强体育场地建设与维护,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开发与社会服务。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提高领导班子思想素质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神,在发展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科为重、学术为先、学者为大”的方针,加强部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素质和管理能力与水平。加强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工作作风,践行“三严三实”,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及党员在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积极组织年轻干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努力建设一支党性原则性强,专业技术水平高,具有时代进取心,敢于责任担当的基层管理队伍。坚持部务公开,充分发挥群团及工会作用,营造团结奋进、文明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具体措施:

  1)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干部及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与水平;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制”。坚持反“四风”,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践行“三严三实”;

3)组织党员与全体教职工参加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与教育活动;

4)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部门重大事件教职工大会讨论,党政联席会决定。

2.优化师资队伍,凝练教学团队

现代社会是竞争、改革与创新的时代,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按照教学、群体、科研、专业和学科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向需求,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加强现有在岗教师的培养提高,积极从外引进优秀人才,完善考评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构建一支思想进步,作风踏实,业务精湛,团结和谐的教师队伍。

   具体措施: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体教师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基础上,根据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等条件,制定个人事业发展规划与目标。以大学体育教研室为单位,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并对教研室 40岁以下的教师通过在职读博、第二学位、国内外访学等提升计划,达到副教授以上水平;逐步达到博士化10%以上目标;

  2)在完成《大学体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大学体育第一教研室为主体,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团队,负责“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及《军事理论》教学建设任务。以大学体育第二教研室为主体,组建“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建设团队,负责“体育教学训练学”学科建设任务。以大学体育第三教研室为主体,组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团队。负责“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任务;在“十三五”期间努力建设体育教学045201)、运动训练045202)、社会体育指导045204)竞赛组织(045204)四个学科建设团队

3)根据教学与学科建设需要,对45岁以下的教师实施“冒尖”计划,通过教授指导,岗位学习,外出进修,在体育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被业界认可。对45岁以上的教师实施“标杆”计划,要求45岁以上的教师在师德师风、专业水平与能力等方面做到模范标兵作用,达到校“教学名师”条件,有一名以上教师成为校“教学名师”;

4)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教师体能与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体育部每年组织好一次教师教学示范课,每两年组织一次教师体能与教学基本功竞赛。

 3.深入推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将学生创新创业和高端人才培养思想贯彻体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拓宽休闲健身项目进校园,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体育竞赛、健康标准测试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大学体育》的建设与创新,争取向上有所突破。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课程体系。坚持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目的,以创新大学体育思想与制度为方向,以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改革《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形式,深入推进《大学体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使省级精品课程《大学体育》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具体措施:

   (1) 加强教研室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资料档案,加强交流和探讨教学改革经验,开展“优秀教研室”创建工程;

2)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大学体育》的建设,完善《大学体育》课程综合改革方案,做好《大学体育》课程计划修订,充实课程内容, 积极推进“互联网+”思想下的“线上线下”体育教学形式,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未来大学体育发展方向的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并积极组织实践与推广,力争取得国家级质量教学工程建设;

3)做好高尔夫球、户外拓展等休闲健身项目教学建设工程;

  4)积极支持督促“以‘121工程’为目标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大数据信息化时代高校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保证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结题,争创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

4.夯实教学、专业和学科建设基础,促进体育科研

   正确处理体育公共教学与体育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关系,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培养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促进体育教学科研可持续发展。健全科研考核机制与评价体系,与绩效分配政策合理挂钩。

具体措施:

  1)支持督促1项国家社科和2项省部级项目及其他厅局级(含校级)在研项目的按期完成;

  2)在保证《大学体育》、《军事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设“体育管理”二级学科平台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作用,积极申报国家级研究项目,提高省部级、厅局级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学训练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团队,成功申报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6项;在CSSCI发表论文3篇;体育教学045201)、运动训练045202)、社会体育指导045204)竞赛组织(045204)四个学科建设团队成功申报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6项;在CSSCI发表论文3篇;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成功申报国家级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4项;在CSSCI发表论文2篇;校级教学创新团队成功申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在CSSCI发表论文2篇。以“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团队为主体,争取建成“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3)组织“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申报”专班,设置专项建设经费,按照专业、学科申报条件开展建设。重点根据“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向,建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体育工程”专业。按照《体育学》一级学科,重点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学训练学”建设,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 按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申报条件,组建四个学科方向团队,重点加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发展竞赛组织方向团队成员建设稳定。

 

4)加强申报省级及以上各类科研课题的成功率,并提供配套研究经费或评审经费。提供教师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经费;

5)积极推进学校体育产业发展,参与公益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为社会服务。

5.以休闲健身项目为主导,推动校园群众体育广泛开展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精神,在全校师生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以休闲健身运动项目为主导,继续保持健美操、桥牌等项目在省内高校的优势。通过各类体育俱乐部,组织师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使师生的锻炼成为自觉行为。

具体措施:

  1)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密切学校工会、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各院系的配合,切实推进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趣味休闲体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以每年一次的校“体育文化周”和运动会为主,加强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在校内开展一系列群众体育活动,推动各学院自主举办运动会,力争达到全校80%师生能够参与运动会的目标; 

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以健美操为龙头,积极发展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桥牌、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校运动队的训练。积极组织参加湖北省大学生各类群众体育竞赛,力争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取得名次;

4)加强校园群众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校园网站等媒体普及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6.进一步规范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估是检验学校体育教学成果、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重要部分。在进一步规范测试方法的基础上向测试数据结果分析、评价、管理与使用方向转移,提高体质测试的实际效率。

具体措施:

1)修订《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办法》,加强体质测试工作,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测试管理及工作规范;

2)开展体质健康月活动,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宣传工作。拟定一个月作为“体质健康月”,对每个体测成绩较低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每年各学院的双评成绩做数据分析;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逐步实现学生体育课程、体质健康测试、课外体育锻炼等成绩信息的移动客户端界面互通、查询等信息共享,提供运动处方,并导入成绩换算模式使得学生能够自我监控、评价;

  4)构建体质健康研究平台,建立体适能研究实验室。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细则,分析研究数据,为有效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保证。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不因体质健康影响学业。

7.加强体育教学场地和工作环境的改善

   按照《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加强体育场馆及相应设备、设施的修建与改造,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扩大体育资料室的图书藏量,改善教学科研及教师工作环境。合理制定体育部分配政策,使全体教职工乐于工作。

具体措施:

1)对流芳校区篮球场、游泳馆、体育馆等设施进行维护改造,进一步提高对社会开发体育场馆及相关设施的价值,扩大使用率;

2)改善教师工作和教学科研环境,加强资料室、教研室环境基本建设;

3)积极配合推进我校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社会资本联合开发建设“武汉东湖国家新技术开发区文体活动中心”项目,提高体育场馆建设标准,为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和群体、体育产业,社会服务,民生改善提供充分的保障;

  4)建立和完善体育场馆开发与经营、资产管理制度。做好体育部设备采购与经费使用公开工作;

  5)在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下,完善体育部分配方案。对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给予奖励。

   四、体育部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紧紧围绕学校“坚持一个中心、实施双轮驱动、构建三大体系、建设四个工大、突出六项重点”的发展思路前提下,体育部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体现在坚持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为中心,师生课余体育活动开展为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增强师生体质健康为目的,加强师生体质健康测试科学规范,把学校体育建设成为“健康体育、绿色体育、和谐体育、特色体育”而努力。

——教学: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建设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

——学科:建设体育和化工与工程相结合的体育学科。

——科研: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成功申报1-2项国家社科基金。

——校园体育:休闲健身主导,文化特色明显,师生参与度高。

具有1支以上高水平运动队,能在国内外大学生比赛中具有较高水平,为学校争得荣誉。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常态化,指导科学化,合格率稳定97%以上。

——社会服务:加强国际与地方体育交流,拓宽国际化视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

------分隔线----------------------------